【劳模寄语】璀璨的精神之花,往往绽放于洒满汗水的土壤上。我们践行“一带一路”,传承丝路精神,赋予勤劳与发展以新的时代内涵,劳动最美,实干兴业!
广东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蚕桑产业在广东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产业基础,种桑养蚕对广东人来说并不陌生,“桑基鱼塘”更是广东省的“特”字招牌,是跨学科综合性科学生态文明生产模式的首创。
说起广东蚕桑,行业里的人免不了会提到王先燕这个名字。她就是广东省蚕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秘书长,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2008年刚大学毕业的她来到了广东丝源集团有限公司,从事桑蚕新品种选育研究,从此便与桑蚕育种结缘。经过多年来专业业务的锤炼,她成长为广东省属企业“十大工匠”提名奖团队中的桑蚕育种核心成员、并获得广新控股集团2019年“十大能手”称号。她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日复一日钻研业务,用科学严谨的实验态度和突出的研究成果,在平凡的岗位上谱写着“精、专、特”的事业,在公司上下树立起先锋模范形象,为广东蚕桑产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成绩的背后是经年累月的点滴付出。刚参加工作时,学校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差别很大,为了尽快进入角色,王先燕起早贪黑,跟着蚕宝宝的作息时间,掌握蚕宝宝成长的第一手数据;跟着一线养蚕工人师傅学,学习原原种和原种繁育,学习母蛾微粒子病检验等;跟着老专家学,学习遗传育种技术,蚕种保护处理技术等。很快,王先燕就掌握了桑蚕品种选育的各项处理技术和相关育种材料的特征、特性,为早出科研成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干一行,爱一行,从一名普通技术员到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一路走来,王先燕有着强烈的政治使命感和工作责任感,把培育优质、高附加值的桑蚕新品种作为工作目标,时刻掌握蚕桑行业的前沿技术和最新知识,专注于蚕品种选育和新技术研究,推陈出新。
“下蚕房、蹲实验室”,这就是王先燕的日常工作写照。作为公司一名一线科研技术骨干,加班已成为她的工作常态,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一心只扑在蚕种选育工作上。2016年3月,公司首席育种专家郭定国研究员退休,而新一年的品种选育工作开造在即,急需技术骨干接手首席专家的工作。当时正在休产假的王先燕争取到了家里人的理解和支持,把对家庭的责任转换成对事业的无限热爱。她取消了剩下的产假,提前一个多月回到工作岗位上,挑起了公司品种选育的重担。
但在短时间内全面接手首席专家的相关工作,尤其是品种选育收蚁、制种计划、单茧筛选、杂交育种形式确定等原先较少接触、理解不透彻的工作,这让王先燕压力倍增,那段时间,她每天都很焦虑,深怕做得不好。但压力产生动力,越是困难重重,越要奋勇向前。她扛住了压力,做到了上班期间全身心投入工作,下了班细心周到地照顾小孩,既稳稳当当地接好了品种选育的重担,又用心做一个合格妈妈,合理有效地平衡好家庭和工作之间的关系,确保公司桑蚕品种选育工作顺利开展。
广东蚕桑产业在同行业中向来保持着重心地位,然而广东现行蚕品种生产的蚕茧缫制的生丝等级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价格低、经济效益差却是不争的事实,严重制约广东蚕业持续健康发展。研发既可适应广东高温多湿气候、又可缫制高品位生丝和超薄型丝织物用细纤度生丝的家蚕新品种,是丝源集团技术中心的主要攻关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王先燕带领团队成员,扎根蚕房、上下齐心、密切合作,通过不断的“选育繁育——实验室鉴定试养——农村鉴定试养”,选育一代又一代的蚕品种。终于在2011年培育出了既具有高抗逆性又能缫制6A级以上高品位生丝的三眠蚕新品种“粤蚕细纤1号”,并顺利拿到了广东省审定证书,一改广东省难以生产6A级生丝品种的历史,填补国内产品空白。然而通过审定、拿到证书只是新品种研究成功的“第一步”,把研究成果应用于生产、投放市场,建立适合品种的推广模式,才更为关键、更为艰难。在2012年的农村示范推广中,“粤蚕细纤1号”试养遇到了试养性状不稳定、蚕茧收购压价、蚕农认可度低等问题。2013年,“粤蚕细纤1号”重新被改良升级,2016年,该品种的体质、眠性、茧丝质量进一步统一,经过广东省商检局的检测,达到了6A级别的生丝。王先燕带领团队对该品种进行不断的“改良选育——鉴定试养——市场应用推广”,积极与广东连南、翁源、阳山和始兴、四川绵阳涪城、云南陇川和师宗、海南等省内外蚕种生产单位合作示范推广,该品种获得了各示范单位的高度评价,可满足茧丝绸高端市场新的需求,经济效益高,是生产高端奢侈品的理想原料,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17年“高品位细纤度家蚕新品种粤蚕细纤1号的推广应用”荣获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
三眠蚕新品种“粤蚕细纤1号”推广工作并非一帆风顺,各地气候环境和桑叶质量不同,饲养条件不当,容易造成品种眠性的改变,为更好地把新品种应用于生产,王先燕给各个示范单位详细说明饲养技术要点,及时收集饲养成绩,总结分析饲养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2018年春,在云南饲养该品种原种的过程中发生了大量的四眠蚕情况,示范单位对品种提出了质疑。王先燕凭借着大量成功饲养的反馈案例和对团队研发技术力量的信心,认为“粤蚕细纤1号”品种本身纯度没有问题,出现问题是因为当地的饲养温度太低,饲养环境达不到该品种的饲养技术要求,导致四眠蚕发生。因此,她选取了广州本部实验室和广东的罗定、始兴两个农村试验点共三个高温季节点,饲养了云南所生产的四眠性“粤蚕细纤1号”一代杂交种。试验室和农村饲养结果均表明:云南生产的一代杂交种的三眠率达到98%以上,试验结果验证了王先燕的推断。但是此次问题也给王先燕和她的团队敲响了警钟,她认为鉴于该品种特点特性,对于该品种的推广,建议由能掌控全产业链的茧丝绸公司按照市场所需的高品位生丝量,指定一定区域饲养,贯彻落实饲养技术,从而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发挥该品种的最大经济效益。
蚕种是蚕桑产业发展的基础。王先燕始终在思考着如何更好的发挥桑蚕新品种和新技术等科研成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为了突破桑蚕品种单一、附加值低等问题,她与团队成员做了大量的亲本选择选配、杂交育种、试验鉴定、良种繁育试验,创新选育出了纯绿色茧、纯黄色茧、黄绿色茧限性、药食用、细纤度、斑纹限性等特色桑蚕育种材料,其中黄绿色茧限性家蚕品种的培育方法和强健性自出茧斑纹双限性家蚕品种的培育方法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为桑蚕资源在化妆品、保健食品、生物材料等方面地应用提供优良的原材料。同时,围绕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劳动成本高,生产效率低等问题,他们通过产学研合作,积极探索新型蚕蔟制造、蚕种干热空气处理库、多功能切桑机、桑叶撒播机、洗桑机、稚蚕饲育机、雌雄茧分辨机等蚕桑高效省力化养蚕设备和技术的引进与创新研究,通过近10年的努力,使丝源集团拥有的国家有效专利数量从0增加到12件,为企业降本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王先燕自身的努力下,她多次受到上级单位的表彰奖励。多次荣获广东省丝绸纺织集团有限公司的年度先进工作者和优秀共产党员称号;荣获广新控股集团2019年度十大能手和三八女标兵。在她从事桑蚕育种工作期间,她先后主持和参与省部级农业技术推广和蚕桑科技研究课题项目21项,参与完成广东省地方标准1项,荣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三等奖1项,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发明专利6件和实用新型专利3件,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桑蚕品种选育与应用等方面主笔论文7篇,参与编写著作1部。
严于律已、勤勉敬业,是她自立自强的人生坐标,如果说12年的科研一线工作是理想和信念的坚守,那么,面对未来,她将守住初心,不断提升自我,用辉煌的业绩展示新时代共产党员的风采。